各位来宾、老师、同学们:
在中国人民大学2012届同学圆满完成学业、即将告别校园之际,我谨代表学校,代表程天权书记、纪宝成老校长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。祝贺大家!同时,也让我们一起向为培养同学们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各位老师,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崇高的敬意!
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,相信同学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。人大究竟给了我什么?在这里,我有两位校友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。
一位是年轻的校友,叫都晓杰。他是一位男同学,山东烟台人。2008年本科毕业于我校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。他现在的身份是蓬勃发展的北京树思源工作室的法人代表。他的创业团队从事平面设计、动画制作等文化创意工作。
都晓杰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,母亲患有小脑萎缩已长达14年,平时就靠父亲种果树养活全家。2011年,他的父亲突发大面积脑梗,虽经开颅手术挽回了生命,但是整个右侧肢体失去了知觉。为了父亲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,为了将来有条件更好地照顾父母,他不想让自己的事业中途而废。在家护理父亲3个月后,都晓杰为母亲雇了保姆,然后把父亲背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。在北京,父子俩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。他每天给父亲做3顿饭,每天给父亲按摩浮肿并且毫无知觉的腿脚,有时候工作太忙就给父亲带外卖。由于父母都患有脑部疾病,语言有一定的障碍,都晓杰的愿望很低,他说:“只要父母能听懂我说什么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都晓杰在大学四年表现突出,四年四次获奖,还担任了国家汉办的大型纪录片《外国人在中国》的编导。他召集了原来在人大一起合作过的同学组成创业团队,成立了北京树思源工作室。他说:“我们就像一棵小树,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。当我们长大的时候,我们希望能去帮助父母,帮助更多人。”他还说:“现在回想起来,在人大的四年时间,收获了很多东西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,更多的还是拥有了自信去正视困难,调动自己最大的潜能去应对困难。”
另一位是年长的校友,叫苗为民。苗为民1934年出生于安徽太和县二郎乡,1956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,后留校任教。在常人看来,那时的他春风得意。然而,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,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,1962年,时仅28岁的他谢绝当时的副校长、老一辈革命家王若飞同志的爱人李培芝对他的挽留,辞去大学教师工作,回到家乡太和当了一名中学教师。
多年来,教书之余,他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,经常深入中小学校、企事业单位进行普法宣传,举办法制讲座,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。并通过咨询服务对缺乏胜诉条件的当事人,耐心劝说他们息诉罢访,通过调解途径妥善解决。在当律师的18年间,他免费调解了200多起案件。1982年,苗为民被调入太和县司法局,他一边积极工作,一边拼命学习,年近50岁时,成为安徽省恢复律师制度后考取律师资格证的第一人。
苗为民一生清廉,从不利用职权为家庭和子女谋取私利。5个子女都自食其力,小女儿至今仍是下岗工人。2012年,就在他去世前不久,病重的苗为民老人在病房里召开最后一次党支部会议,决定将自己农村老家的一处宅院捐给村里做图书阅览室,捐出仅有的5000元存款给小学的孩子们买课外书,并写下遗嘱,将去世后的遗体,作为最后一笔“特殊党费”,捐献给国家。
同学们,大学精神倡导大爱和真情,做大事之人必有大爱,成大事之人必有真情。希望你们能够永远以感恩之心,爱父母、爱师长、爱祖国、爱百姓。年轻的都晓杰校友,从孝敬父母做起,从容而坚韧地以感恩之心化作修身之道、齐家之举、治国之行、平天下之志,凝聚成励志奋进的精神力量。年长的苗为民校友,从热爱家乡、忠于祖国做起,用自己强大的内心担当起责任。其实在很多时候,是我们自己悄然远离了理想,而不是理想弃我们而去。在我们这个时代,最缺乏恰恰不是自己的所有,也不是成功的光鲜,而是专注于自我之外的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对理想的坚持。人民大学学子应当身怀为民分忧之心、坚守为民尽责之道、守护灵魂、守护信念,带领我们社会每一个人抓牢爱与责任这根维系社会进步的准绳,树立对于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,对于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。只要你们内心充满光辉,你们周围的世界才会显现精彩。
同学们,两代校友大爱真情的故事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启迪。我也时常在想,我们这些工作在母校的同志们是幸福的。因为我们每天努力工作、能为国家尽忠,我们每一天努力工作,又能替校友们为母校尽孝,忠孝两全幸福长存。
让我们祝愿用人大精神哺育的学子们,众志成城,立学为民、治学报国,用大爱之情、为民之心,共同托起我们心中的太阳——中国人民大学!
谢谢。